見不得光的雕塑
平安夜群眾聚集文化中心廣場狂歡,製造出十三噸垃圾,附近的雕塑、牆壁、門窗均被塗污。事件引起社會廣泛討論,不少意見針對狂歡的青少年,指責他們缺德,妄顧公民責任。
文化集中地慘變垃圾山,從新聞片段中看來確然觸目驚心。難怪老羞成怒的聲音不絕於耳,罵過青少年後,不少人更進一步,把炮火對準教育界,質疑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成效,質疑教師、學校到底教了下一代甚麼。
大學強制推出英語能力試,理由是畢業生英語水平下降;政府大力推行「終身學習」,宣傳重點在於「自我增值」。學院自貶成職員培訓工場,畢業生變成任僱主選購、必須「增值」的貨品,背後理念,皆源自以賺錢為學習的終極目標。沒有普遍認同的考試評級,不能輕易轉化為賺錢元素的德育和文化藝術科目,自然引不起大部份人的學習動機。
除夕夜,為免讓平安夜的情況重演一次,政府安排警員嚴陣以待,食環署員工更貼身保護上次慘遭蹂躝的樹木、雕塑──以膠紙將它們緊緊的包起來。外籍女遊客說,把藝術品包著看來「funny」(有趣),我卻看見雕塑們遭受另一次的恥辱。
新一代不懂尊重藝術,皆因沒有尊重藝術的傳統。膠紙包裹下的雕塑正在啜泣,它們跟垃圾袋裡的汽水罐,被當成同樣見不得光的賤物。
(a text written for hkedcity editors' word #熱血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