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17

快樂的觀影記

矇矇的不清晰的電視熒幕上,宇航員在太空艙內滿臉笑容,拿著一對布娃娃跟小朋友打招呼。哲安是東德的第一位宇航員,是東德人的偶像──正如楊利偉是第一位上太空的中國人,是祖國和人民的偶像一樣。

中國人闖進太空的第一夜,去了看一齣名叫《再見列寧》的德語電影。雅歷成長於東柏林,父親藉著學術會議的機會跑到西柏林去了,教書的母親姬絲丁為了孩子著想,熱心發揚社會主義精神,是獲頒勳章的共產黨員。八九年雅歷與其他年輕的東德人走上街頭爭取自由,正要往國慶酒會的盛裝的母親看見祖國警察對祖國未來的希望拳打腳踢,突然心臟病發。昏睡八個月,母親醒來時,東柏林已名存實亡。為免母親再受刺激,雅歷出盡法寶隱暪歷史巨輪的軌跡:拾回社會主義的舊瓶舊罐,重新包裝資本主義食品;收買左鄰右里,演一幕社會主義萬歲的生日會。

身為小小的衛星電視安裝員,雅歷越俎代庖,自製癲倒是非的電視新聞。美其名為母親好,免她刺激過度,可是那和倒台前的東德政府有甚麼分別?雅歷八個月前為新聞自由跑上街示威,八個月後竟自行當了箝制新聞的魔君,好一次「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的標準示範,非常弔詭。

母親躍躍欲試,蹣跚走出雅歷為她特設的鐵幕房間,竟見到列寧君臨天下,向人民揮手──是拆掉的列寧銅像被直升機吊走。經過雅歷悉心洗腦,母親無法分辨真假,無法明白到這世界發生了甚麼事。看著銀幕裡的故事,發笑之餘,不其然想到我們身處的所謂現實:何謂真實?新聞報道又多可信?資訊科技帶給我們更接近真實的本質,還是更遠離真實,更難辨別真假?諸如此類沒有答案的問題,又一次在腦中打轉。

沉醉於自行建構的虛擬真實,雅歷忍不住說出心底話:以假亂真並非單純為使母親安心,更是雅歷的烏托邦的反映。熒幕上,宇航員哲安在雅歷的策劃和編導下化身統一德國的總書記,繼續為人民服務。熒幕下,哲安不再是人民英雄,只是發臭計程車的落泊司機。即使當年一飛沖天,居高臨下感歎一番,日後還是成為小小地球上的蟻民,為兩口飯奔波、妥協。報紙裡楊利偉凱旋歸來,廣受中國人民歡呼讚頌,希望來日他還能繼續追尋夢想,不致像哲安般成為飛不起的小鳥。


《再見列寧》,港譯《快樂的謊言》。

www.good-bye-lenin.de
官方網站(德語)

(a text written for hkedcity editors' word #熱血編輯部)

2003-07-04

消失的50萬人

七月一日,數十萬香港人走上街,和平、理性地遊行,表達對政府的管治和態度、對社會現況、對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的不滿。

數十萬人的構成,除了遊行常客,除了政治組織成員,更多的是普通市民。有家庭主婦,有佝僂的公公婆婆,四、五歲跳蹦蹦的孩子,行動不便的傷殘人士;有社會工作者、新聞從業員、醫生和護士;有大律師,中產人士,也有勞工階層;有大學生團體,也有中學生透過互聯網自發成立的組織。陣容複雜,背景各異,各自持有特別的訴求,本是正常不過的事。政府對意見「處之泰然」,使得訴求不同的人都走在一起,以同一方式表達自己的痛心和失望。

數十萬人上街,佔了香港幾近一成的人口。本地傳媒自遊行開始即以廣泛篇幅報道,以文字聲音和影像,記錄香港歷史上甚為難得的一次。傳媒或激昂或平實的對事件聚焦,細細特寫遊行中的感人時刻。有報章選擇連日借題發揮,煽動讀者情緒;也有「溫和派」慢條斯理逐項分析,推敲政府反應。有人打著立場不明確的標題,找些瑣碎事情來說上一嘴,裝出與遊行人士同聲同氣,字裡行間卻掩不住維護當權者的立場。某電視台採訪數位坐車的婆婆,借婆婆的嘴巴說遊行人士阻街。

處理手法縱有不同,事件佔上頭條位置倒幾乎一致。有甚麼事情轟動得過一成市民走上街表達對政府的不滿?

例外者還是有的。《大公報》對遊行隻字不提;《文匯報》只在很不顯眼的位置,以「報道」形式為包裝,作出評論。這兩份報章的態度,叫人震驚,好像上街的數十萬人根本不曾存在。

傳媒隱暪現實,無視市民的存在。你感受得到那把刀的可怕嗎?


50萬人走上街,夠晒動感


the second photo taken by small potato

(a text written for hkedcity editors' word #熱血編輯部)

2003-04-04

不再見到星星

「黎耀輝,不如我們從頭再來過。」

性情暴烈的何寶榮常說這句話。真實人生當中,同樣大情大性的演員選擇了不再糾纏,提早離開。

張國榮的光芒見於舞台上,菲林間,樂聲裡。這無容置疑,不必多說。張國榮的光芒更見於他的人生。因為他的勇敢。事業高峰時候,放下一切再上路,雖不容易,同樣做到的人也不少。畢竟人生漫長,工作以外,總有其他值得追求的東西。他的勇敢,更見於他的痴。冒著失去整個世界的險,去擁抱自己的幸福和愛情。

為自己而活,不受別人左右,需要無比的勇氣。不過,這份勇氣,讓他最後選擇了為自己而死。

四月三日,某報以「疑中降入魔」作頭條標題。炒作無法證實的消息,是典型的傳媒對前人常有的態度。不用非典型病毒感染,我們的社會已經病重。

我不是張國榮的迷。愛上聽收音機時,張已退出樂壇。只是,好的戲、感動的歌不受時間限制,始終動人。

當天上不再有星星,我會想起你。


天空開闊 要做最堅強的泡沬
讓薔薇開出一種結果
〈我〉林夕詞 2000

(a text written for hkedcity editors' word #熱血編輯部)

2003-02-21

Make Love Not War



美國調動軍隊,部署攻打伊拉克,理由是懷疑薩達姆持有大殺傷力武器,而且與恐怖主義組織阿蓋達有聯繫,危害世界各地人民的安全。英國無視其餘歐盟成員國反戰的呼聲,支持布殊。

面對美英來勢洶洶,伊國一方面擺出合作姿態,讓聯合國武器檢查人員調查,爭取國際同情;另一方面亦不斷展示武裝,流露不怕一戰的氣勢,薩達姆又接受傳媒訪問,批評美英別有所圖。

使用武力,或威脅使用武力,是美國的常用手法。以暴易暴,還滿嘴漂亮藉口,本身就是應該反的恐怖主義之一。政客玩把戲,不過為財富和權力,打人的也好,被打的也好,旁邊吶喊反對的也好,看中的只是那幾塊油田。

※      ※      ※

中東局勢持續不明朗,戰事一觸即發,身為小市民的,又能做甚麼?

美英威脅動武多月,世界各地爆發反戰示威,以行動告訴手執兵權的政客:無人想打仗。英國《每日鏡報》更在浪漫的情人節,開了貝理雅大大的玩笑,以「Make Love Not War」為題,把貝理雅塑造成向布殊投懷送抱的同志。

※      ※      ※

電台節目主持說,不知道身在伊國的人民感覺如何;若是他的話,會寧願戰爭早點開始,早點結束。另一主持正要斥責他冷血,原先的主持慢條斯理地解釋:戰爭固然慘,但在戰爭陰影下沒有明天的苟活,這樣的人生更灰。

死亡可怖;沒有希望的活,也是種折磨。若「九‧一一」的死難者是無辜的,政治理應禍不及平民,伊國那些看不見前途的平民也一樣。美英政府恫嚇伊國平民,可惡之程度又豈會比拉登少?

(a text written for hkedcity editors' word #熱血編輯部)

2003-01-03

見不得光的雕塑

平安夜群眾聚集文化中心廣場狂歡,製造出十三噸垃圾,附近的雕塑、牆壁、門窗均被塗污。事件引起社會廣泛討論,不少意見針對狂歡的青少年,指責他們缺德,妄顧公民責任。

文化集中地慘變垃圾山,從新聞片段中看來確然觸目驚心。難怪老羞成怒的聲音不絕於耳,罵過青少年後,不少人更進一步,把炮火對準教育界,質疑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成效,質疑教師、學校到底教了下一代甚麼。

大學強制推出英語能力試,理由是畢業生英語水平下降;政府大力推行「終身學習」,宣傳重點在於「自我增值」。學院自貶成職員培訓工場,畢業生變成任僱主選購、必須「增值」的貨品,背後理念,皆源自以賺錢為學習的終極目標。沒有普遍認同的考試評級,不能輕易轉化為賺錢元素的德育和文化藝術科目,自然引不起大部份人的學習動機。

除夕夜,為免讓平安夜的情況重演一次,政府安排警員嚴陣以待,食環署員工更貼身保護上次慘遭蹂躝的樹木、雕塑──以膠紙將它們緊緊的包起來。外籍女遊客說,把藝術品包著看來「funny」(有趣),我卻看見雕塑們遭受另一次的恥辱。

新一代不懂尊重藝術,皆因沒有尊重藝術的傳統。膠紙包裹下的雕塑正在啜泣,它們跟垃圾袋裡的汽水罐,被當成同樣見不得光的賤物。

(a text written for hkedcity editors' word #熱血編輯部)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