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5

飯前,飯後

吃東西表面是一件簡單不過的事情,背後卻有著各樣可能和有趣的學問。細微至食材的選擇、飯桌上每件餐具的功用,宏大至餐飲文化的意識形態、歷史發展,都是活生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存在,卻又悄悄地在我們的認知以外。不如,從今天起想多一點點,在花心思選擇食店和餐單之餘,也對身邊的物事多一點點的觀察和思考。

飯前: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每道菜都有合用的烹調和進食用具。只是我們都不自覺地習慣了刀叉筷子的隨手可得,忘記了廚具和餐具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挑食的設計》作者林桂嵐就因為偏愛美食,同時為設計著迷,進而專挑精美有趣的食具,並寫成這部遍及廚房的鍋刀勺、餐桌的杯盤碗的設計書。

說是設計書,《挑食的設計》卻沒有過份深奧的理論。「設計是從每天早晨開始和你一起生活的。」作者相信設計除了創意和美觀,更不能偏離實用和方便的原則。例如,西餐禮儀規定每款食物使用不同的餐具,吃一頓完整的西餐可以用上十多二十種;書中就詳列了數十款不同功用的刀叉匙,指出它們的形狀和設計如何達到相應的功能。嫌這種內容太過死板嗎?書中還有多款新奇有趣的名家設計,既有針對所載物質特性而設計的油瓶(利用油和醋密度不同的特性,使兩種液體同時存放在單一的瓶內),又有抵死幽默的刀座(人型的座,「身體」上有多處裂縫用來插刀);翻開一頁頁的色彩斑爛,看著或新奇或美麗的食具,有如在看傢俬店印刷精美的產品目錄,令人大開眼界。美麗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雖然我們買不起名師的設計,但其實也不必真箇擁有。打開書本看一看,已經是一種享受。

《挑食的設計》林桂嵐(台北:天下文化,2006年9月;中國: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飯後:吃得越多,想得越多
無論吃飽飯與否,對著《味覺現象學》這硬繃繃的書名,似乎難免打起呵欠,以為又是一些故弄玄虛扮高深的學究作品。如果這樣想,可能就錯過一本有趣的好書了。問一問自己──
※ 點解睇波要食薯片?
※ 點解老麥薯條咁好味?
※ 揚州炒飯可以註冊專利嗎?
※ 自助餐是怎樣發展出來的?
※ 飲食節目為何令我們興奮莫名?
※ 中國菜的豆腐和日本菜的豆腐代表了怎樣的美學心態?
也許我們都不懂得回答,甚至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翻開《味覺現象學》,就可以找到答案,還有各種各樣關於飲食的「冷知識」和迷思。話題深入、文字淺白又富幽默感,正是這本150頁文集的特色。「一個人吃甚麼怎樣吃,覺得甚麼好吃甚麼不好吃,從來不是他一個人決定得了的;我們都在社會裡吃,食物與人的關係是一種社會的關係。」愛吃的梁文道吃之餘並未忘記思考,才借飲食為題,在飲食雜誌內揮筆疾書,寫成這批「味覺現象」文章,談及歷史、經濟、哲學等多個範疇,卻又極其生活化,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味覺現象學》梁文道(香港:上書局,2007年7月)

a text written for hkreadingcity's secondary reading board
http://www.hkedcity.net/iworld/notice/index.phtml?iworld_id=62&message_id=4653
also published on hkedcity.net/library
http://www.hkedcity.net/article/reading_focus/besidemeals/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